时间:2021-01-25 15:09:48 :郑智:我们场面占尽了优势注意力不集中造成丢球 | 浏览量:67068
极速快3做一个风轻云淡的好姑娘,不争不抢,不急不躁。日媒:外企看好中国金融政策纷纷登陆中国市场
华丽转身看柳江
【聚焦城市治理·在水一方·柳州】
百里柳江,百里画廊。一江碧水穿城而过,在柳州主城区形成一个“U”形,使得柳州既有河南河北,也有河东河西。
柳州历史上有过很多名字,潭中、马平、昆州、南昆州、柳州、龙城等,但这方水土最终选择了“柳州”为自己的最后归宿,至今已沿用千余年。
柳州建城始于西汉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,为潭中县。潭中之得名,可从清代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中这段描述觅得端倪:“浔江即古潭水。古二字同音。因改其字耳。今人上流为柳江。下流为浔江。汉人统曰潭。”以此推断,柳州位于“潭”之中部,因此叫“潭中”。而今天“柳州”之名,还是缘于这条江。唐代李吉甫在《元和郡县志》中记述:“贞观八年改为柳州,因柳江为名。”
在生态环境部通报的2020年全国333个地级市城市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榜单中,柳州排名全国第一。而全国第一的水质,作为西南工业重镇的柳州,来之不易。20世纪80年代、90年代,柳州工业在全国闻名,但由于没能做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,导致出现生态环境恶化,酸雨率最高峰值一度高达98.5%,成为我国四大酸雨区之一。那时的柳州,数十个排污口将污水直排柳江,污染严重。
痛定思痛,柳州自“九五”期间开始走上酸雨治理、生态重建之路,污水全部截流处理、烟气达标排放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柳州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,一手抓产业转型升级,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。“针对老城区工业过于集中的情况,以搬迁一批、改造一批、关停一批、整治批的方式推动污染企业整合重组,对一些治理无望、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关闭,对一些排污不达标但具有改造意愿的企业以‘退城进郊’‘退城入园’等途径进行改造提升。”柳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覃国琴说,经过壮士断腕般的气概,柳江得以以全国第一的水质获得新生。
柳江,从贵州独山而来,经过柳州之后汇入西江、珠江,而后入海。柳宗元笔下“江流曲似九回肠”的柳江,给柳州带来了美丽的风光,也曾阻隔市区的交通。为此,柳州大力修建桥梁,而今已有22座形态各异的大桥横跨柳江之上,柳州也因此获得了“桥梁博物馆”的美称。
柳州着力在沿江柳江两岸打造景观带、文化带。重修文庙、建设人工瀑布、打造窑埠古镇文化街区、修建近百公里的沿江亲水步道和自行车道……而今的柳江两岸,已是柳州人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。而到夜晚,两岸霓虹闪烁、灯火璀璨,市区沿江山体、瀑布、音乐喷泉在彩色景观灯的照耀下,犹如一串晶莹剔透的多彩夜明珠、倒映在恍若银河的九曲柳江之上。夜游柳江,已经成为初次到柳州的必选项目。
碧水蓝天的柳州,还引来水上摩托世界锦标赛、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、内河帆船赛等知名赛事在柳州举办,让柳州成了著名的“水上运动娱乐之都”。
柳州因水而生、因水而名、因水而兴。而今的柳州每年创造着广西1/4的工业总产值、生产出全国近1/10的汽车,近年来也因一碗螺蛳粉声名鹊起,而柳江仍是柳州人最引以为傲的城市名片。微风中,亲水步道上、紫荆花下,徜徉于柳江之畔,看山景、水景、城景,这就是柳州人的小确幸。
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送走了最后61名康复的患者,正式休舱。他们将被转运到康复驿站,进行隔离观测后再回家。一些康复的患者与医护人员在分别时落下了眼泪。随后,舱内将进行全面消毒工作。(记者肖艺九)
“疫情发生以来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全市上下团结一心、并肩作战,众志成城、抗击疫情,广大武汉市民克服诸多困难,识大体、顾大局,全力以赴支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,也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、共同坚守下,武汉疫情防控工作出现了积极变化,市委、市政府对大家的付出和贡献表示衷心感谢。”